2016《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
获奖名单公布
为促进全国各建筑院系的思想交流,提高各阶段在校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鼓励优秀的、有学术研究能力的建筑后备人材的培养。《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于2014年由《中国建筑教育》发起,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与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同时,每年选择一所建筑院校联合承办,2014、2015年的承办单位分别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6年的承办单位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16年《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已于9月12日截稿,本次论文竞赛获得各院校学生的积极响应。经过编辑部的紧张统计,此次竞赛我们共收到稿件256篇(其中本科组107篇,硕博组149篇),涵盖中国内陆71所院校的稿件,以及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学生的多篇投稿。
该次竞赛由本年度承办院校东南大学组织出题,出题工作组共提出5个竞赛题目,各位评委最终选定“历史作为一种设计资源”作为今年的竞赛题目(出题人:韩冬青)。本届竞赛于今年5月12日通过《中国建筑教育》官网、官方微信平台、新浪微博(博客)以及相关出版物对外发布,海报宣传寄达100多所院校,至截稿时间共历时4个月。相较前两年的竞赛收稿,本年度竞赛收稿数量和参赛院校数量均有大幅提升(2014年收稿213篇,参赛院校60所;2015年收稿205篇,参赛院校61所)。
论文竞赛的评选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设评审委员会。竞赛评审通过初审、复审、终审、奖励四个阶段进行。今年的评委由老八校的院长以及主办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等13位专家承担。初审由《中国建筑教育》编辑部进行资格审查;复审和终审主要通过网上评审与线下评审结合进行。全过程为匿名审稿。
目前已最终确定本次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论文。其中,本科组和硕博组各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以及优秀奖若干名(本科组15名,硕博组16名)。共51篇论文将获得表彰,这些论文涉及29所院校,共有63名学生将获得奖励。今年的获奖文章,我们拟在《中国建筑教育》上择优发表。同时,优秀获奖论文将由评审委员、论文指导老师、参赛作者分别进行点评后,拟两年为一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结集出版。10月29日下午,获奖论文的颁奖工作已在2016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共同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承办)上进行,获奖证书由学生所在院校老师代为领取。奖金发放工作将在会后由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执行。
另外,前两届竞赛的获奖论文及点评图书——《建筑的历史语境与绿色未来》,已于2016年10月完成出版。相信它的出版,必将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理论素养和论文写作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获奖论文显示了目前在校本科及硕、博士生的较高论文水平,是广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写作范本;另一方面,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既收录了获奖学生的写作心得,又特别邀请了各论文的指导老师就文章成文及写作、调研过程,乃至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书还邀请了论文竞赛评委以及特邀专家评委,对绝大多数论文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点评。这一部分的评语,因为脱开了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共同的写作思考场域,评价视界因而也更为宽泛和多元,更加中肯,“针砭”的力度也更大。有针对写作方法的,有针对材料的分辨与选取的,有针对调研方式的……评委们没有因为所评的是获奖论文就一味褒扬,而是基于提升的目的进行点评,以启发思考,让后学在此基础上领悟提升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从这个层面讲,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获奖学生论文汇编,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论文写作水平的具体而实用的写作指导。
【本书收录了2014、2015年前三名的获奖论文,我们将为每篇获奖论文的作者和指导老师各赠书一本;其他读者可通过编辑部订购,订购方式见本文最后!】
2016年 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本科组获奖名单
获奖情况
|
论文题目
|
学生姓名
|
所在院校
|
指导老师
|
一等奖
|
“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拓扑变形作为历史原型创造性转化的一种方法
|
张琳惠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曹海婴
|
二等奖
|
提取历史要素 延续传统特色
|
杨博文
|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孙颖
|
二等奖
|
基于“过程性图解”的传统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岳麓书院为例
|
聂克谋、孙宇珊
|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
柳肃、欧阳虹彬
|
二等奖
|
古河浩汗,今街熙攘——《清明上河图》城市意象的网络图景分析
|
赵楠楠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赵渺希、刘铮
|
三等奖
|
花楼街铜货匠人的叙事空间——传统工匠生活作为一种设计资源
|
张晗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杨丽
|
三等奖
|
“观想”——由传统中国画引申的建筑写意之法
|
王舒媛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曹海婴
|
三等奖
|
艺未央•村落拾遗——基于传统村寨更新的艺术主题聚落设计研究
|
韦拉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
李涛、李立敏
|
三等奖
|
历史作为一种设计资源——从隆昌寺看空间围合与洞口
|
曹焱、陈妍霓
|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刘妍
|
三等奖
|
记忆的签到——基于新浪微博签到数据的城隍庙历史街区集体记忆空间研究
|
田壮、董文晴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顾大治
|
优秀奖
|
历史模型指导下的城市低收入人群增量住宅更新设计研究
|
徐健、沈琦
|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王江
|
优秀奖
|
“明日的庙宇”——蔚县古建筑测绘设计教学活动探讨
|
杨慧、葛康宁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丁垚
|
优秀奖
|
寺与城的共融:广州光孝寺—六榕寺历史地段城市设计探索
|
王梦斐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冯江
|
优秀奖
|
传统公共生活的延续与创生——城市性格转变背景下苏州古城传统公共空间研究
|
吴亦语、沈嘉禾
|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张芳
|
优秀奖
|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园林式意趣空间的营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
林必成
|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俞梦璇、席俊洁
|
优秀奖
|
文化激活--诏安旧城区文化生活的创新肌理织补研究
|
胡钦峰
|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
邱婉婷、叶青
|
优秀奖
|
历史与当下的并置——由本雅明的星丛理论探索历史资源在建筑设计中的转化策略
|
温而厉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宣晓东
|
优秀奖
|
基于历史引导下生土建筑的演变和当代生土民居现状及其未来生态发展浅析
|
范鹭、贺长青
|
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姜立婷、赵剑峰
|
优秀奖
|
在小城镇历史文化的现象学研究中探究小城镇的未来
|
钟宽
|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
王桂芹、杨健
|
优秀奖
|
浅析传统建筑空间意境表现及传承延续
|
朱彬斌
|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
王雪如、何礼平
|
优秀奖
|
土楼基因——基于乡村复兴的“到凤楼”改造及再生设计研究
|
朱颖文、吴天棋
|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陈薇(东南大学)、
王绍森(厦门大学)
|
优秀奖
|
记忆的风景——深圳二线关的日常性纪念
|
葛康宁、吕立丰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张昕楠、孔宇航
|
优秀奖
|
苏州网师园中的廊空间营造
|
马佳志
|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
王飒
|
优秀奖
|
新农村背景下闽西传统乡村民居改造策略研究——以长汀“丁屋岭书院”竞赛方案为例
|
王长庆、邢垚
|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
李芝也
|
优秀奖
|
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逻辑空间看建筑的信息化
|
陈向鉊、张云琨
|
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赵剑峰
|
优秀奖
|
天津原日租界产权地块形态研究
|
徐慧宇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郑颖
|
硕博组获奖名单
获奖情况
|
论文题目
|
学生姓名
|
所在院校
|
指导老师
|
一等奖
|
界面、序列平面组织与类“结构”立体组合——闽南传统民居空间转译方法解析
|
陈心怡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孔宇航、辛善超
|
二等奖
|
武汉汉润里公共卫浴空间设计使用后评价研究
|
杜娅薇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童乔慧
|
二等奖
|
“弱继承”,一种对历史场所系统式的回应——以龚滩古镇为例
|
夏明明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张利
|
二等奖
|
近代建筑机制红砖尺寸的解码与转译
|
张书铭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刘大平
|
三等奖
|
“历史”-“原型”-“分形”-“当代”——基于复杂性科学背景下的建筑生成策略研究
|
傅世超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王冬
|
三等奖
|
在历史之内获得历史之外的创生——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与怀旧类型学
|
潘玥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常青
|
三等奖
|
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知识发现与生成设计——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
王笑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唐芃、石邢
|
三等奖
|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现象透明性
|
王艺彭
|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
傅志前
|
三等奖
|
从童山濯濯到山明水秀——武汉大学早期校园景观的形成和特点研究
|
唐莉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童乔慧
|
优秀奖
|
大屋顶变形中的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从象征到表现
|
徐文力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王骏阳
|
优秀奖
|
毕达哥拉斯的遗产:勒•柯布西耶建筑中的数比关系溯源
|
周元
|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仝晖 赵斌
|
优秀奖
|
奥古斯特•佩雷的先锋性
|
董晓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王方戟、卢永毅
|
优秀奖
|
晚清江南私家园林景观立体化现象及其设计手法因应——以扬州个园为例
|
刘芮
|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鲁安东
|
优秀奖
|
建筑设计中的历史思考
|
王国远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陈镌
|
优秀奖
|
基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立筒仓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
王旭彤
|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
刘抚英、顾威
|
优秀奖
|
来自民间的智慧——黔东南侗寨木构民居的乡土营建技艺解析
|
谢斯斯、詹林鑫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
穆钧 黄梅
|
优秀奖
|
“形势”下的“形式”——基于语用学角度下的武汉大学老斋舍研究
|
周瑛
|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
童乔慧
|
优秀奖
|
对北京历史街区居民户外聚集的空间句法分析
|
刘星
|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
盛强
|
优秀奖
|
基于山水“观法”的古典园林空间流线调研分析
|
刘怡宁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唐芃
|
优秀奖
|
从巴别塔到空中步道——螺旋路径的当代进化与类型学研究
|
张翔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展长虹
|
优秀奖
|
关系的可视化——SANAA作品“透明性”的另一种定义
|
王汉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
傅祎
|
优秀奖
|
历史与时代精神造就新传统——希格弗莱德·吉迪恩关于空间观念的转变与现代建筑的形成过程的理论
|
陆严冰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
张宝玮、王受之
|
优秀奖
|
基于叙事空间分析的沈阳旧城更新应对
|
张伟伟
|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
顾威
|
优秀奖
|
晋西传统民居院落形成的地形因素初探——以孝义贾家庄村、碛口西湾村、李家山村和碛口古镇为例
|
杨丹
|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
余亮
|
优秀奖
|
中国传统藏书楼及园林的范式演变研究——从“嫏嬛福地”到“天一阁”
|
周功钊
|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
王澍
|
优秀奖
|
传统建筑致凉模式及其在现代营建中的应用
|
周伊利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宋德萱
|